在惬意行走中“阅读”上海特色建筑和马路,已成为当下不少市民的日常休闲选项。打开上海这部大书,众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一个个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点”等背后,积淀着上海乃至中国发展史、进步史与创新史,也蕴含着不少有趣的设计妙用。
当爱上一座城有了更多“打开”方式,如何更好地读懂上海?这个周末,同济大学出版社与长宁区图书馆共同策划“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阅读活动首场,“眼动揭秘:环境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分享会上,《城市更新的眼动追踪诊断》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陈筝道出玄机。比如,眼动追踪技术能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分析人们是如何阅读环境、理解环境的,研究环境的影响如何产生。在城市更新中运用这项技术,有助于设计师更多地以人的活动场景为导向,更加科学地设计和改造环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该系列将围绕城市更新与上海“一江一河”主题,邀请图书作者、专家学者等担纲主讲嘉宾,通过专题讲座、阅读分享、微行走等多种形式,带动读者从不同侧面理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以及当下人们关注的城市热点话题,以期带来更丰富广阔多元的城市阅读视角。朱怡晨《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王承《气象万千苏州河》、庄慎和华霞虹《改变:阿科米星的建筑思考》、蔡永洁和许凯《再造陆家嘴》等著作讲座将陆续推出。
陈筝结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成都三街道、上海沪太支路等设计案例,通过团队所做的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和研究结果,为读者揭秘环境感受和行为决策究竟是哪些环境要素引起的,探索环境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密度,探究设计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决策,进而提出店招设计、街道绿化设计、临街界面设计等环境设计的特点与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城景所副总工程师奚婷霞看来,未来的城市更新有三个特点:微、细、慢。微,是指我们已经进入“微更新”时代,改造的是越来越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微空间;细,是指小微空间的改造要精细化、精准化。慢,是指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运用眼动技术,能够有更多时间和更科学的方法去集中来自社会各层面群体的智慧。
现场互动环节,有读者提问,如何从眼动角度理解马路上的招牌设计?陈筝介绍,交互设计里有个概念叫宁静设计。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过分频繁打断人们正在进行的事情,让人容易处于焦躁状态,所谓“5分钟不刷手机就难受”。好的设计提示人们把信息分级,把不那么紧迫的排在后面。“如果用这样的原理去理解街道环境,商家希望通过招牌宣传产品、吸引人们前往,前提是不要招人烦,不要让人觉得不那么好看,让心里有抵触情绪。”她建议,不妨尝试寻找双赢的可能,好好分配“注意力空间”,一方面吸睛抓住眼球,另一方面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和环境。
“眼动追踪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帮助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了解人们的关注点和注意力,也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方法团队责任教授徐磊青认为,特别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眼动追踪技术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发挥注意力要素的优势,让环境和空间更加吸引人。
眼动追踪技术提供了像高倍显微镜一样探究使用者部分心理活动的可能,作为在毫秒级跟踪人眼瞳孔位置移动和大小变化的精密仪器,它为理解环境认知过程提供了可供窥视的工具。《城市更新的眼动追踪诊断》尝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建立可以仔细观察行为和感受形成过程的“慢镜头”,帮助读者理解具体空间环境设计如何影响注意力分配,从而推测空间行为和感受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借以辅助设计决策。全书从眼动追踪支持的理论基础、风貌诊断和循证设计三个层面展开,探索眼动注意力数据如何帮助设计师实现特定目的、了解使用者感受和动机,并围绕典型设计问题来建构研究、支持设计决策。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